中国20年酒类包装设计历史之2001-2005

2021-07-26 21:26:19
2001——2002高端酒开发热潮,文化与包装完美结合,包装材料再次升级
2001年白酒业消费税计税办法调整后,许多大型国有白酒企业出现了比较明显的下滑。在低档产品没有利润,中档产品利润难以应付市场终端费用的情况下,一些大企业不惜代价冲向利润较大的高端市场,因此对能够符合高端酒形象的包装需求增加。包装材料升级,高密度板(灰板纸、中纤板)、仿红木板出现。此外,中国设计师对自己民族的东西越来越自信,不断将历史文化艺术与今天的时代需求相结合。2001年,成都陈小林先生主设计开发的“水井坊”酒包装面世,在白酒界掀起了单支礼盒酒的狂潮。锦上添花、长城葡萄酒、香格里拉·藏秘、黄酒王宝和、和酒等包装让传统古老的中国文化在现代重放异彩,同时更使自己获得了消费者的认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2003——2005竞争加剧带来更多机会、酒包装飞速升级创新和理性化
白酒竞争加剧迫使包装技术、材料升级出新,局部过光、过油、七彩、彩冲、仿水晶盒等技术、材料不断与酒包装结合,2003年8月五粮液集团开始启用的透明新包装更加丰富地表达了五粮液的神韵,让消费者耳目一新。红酒由过去的裸瓶销售逐渐穿上“外衣”,对外盒、瓶型、瓶标、色彩的创新要求提高,更加注重设计的货架效果。木盒、异型瓶、绚丽瓶标、中国图案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红酒包装中。此外,中国黄酒作为世界三大古酒之一正毅然崛起,越来越多的黄酒企业聘用广东的设计公司对产品包装进行升级;中国文化成为黄酒最适合的“卖点”。面对许多新契机的来临,2005年是酒包装发展、创新的“理性年”。
酒与包装,在几千年的发展史上,是两个互相融合的互动产业,相互促进,结伴发展,相映生辉,酒是产品,包装后成为商品,进入流通领域。走进市场,你就会被品种繁多的品牌所冲击:国家名牌、地方名牌、厂家名牌、老名牌、新名牌...琳琅满目。红的、绿的、白的、黄的、黑的、金的,花花绿绿的强烈色彩刺激着消费者,再加上高的、矮的、胖的、瘦的各式各样的包装盒子,整整齐齐的排对列阵。这些包装都各有各的特点和“气派”,其中不乏漂亮大方出类拔萃的,尤其是名牌酒瓶的样子,透明的玻璃质地,陶釉的光彩照人,粗粗动人的“身段”(造型)更是藏而不露,“深闺待字”(待售)。但是多数包装盒象一个面孔,构图大同小异,且以几何形块面分割较多,色彩类同,非金即银,好像不如此便不足以显示其豪华气派。结果在货架上那个就出现了这样的局面,包装与内物严重失调,低价位酒的包装与高价位酒的包装,国家名牌与非国家名牌酒的包装格格不入,给消费者造成误导和逆反心理。随着市场开放繁荣,优质产品比比皆是,但也有的鱼目混珠,给百姓造成种种危害及人身安全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使消费者常常心有余悸,对新产品、生疏产品望而生畏,不敢问津。包装并非以华取宠为胜,在市场竞争中,应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是何级酒质的酒,包装就应该反映出同级别的档次,不能鱼目混珠。一般来讲,可分礼品、高、中、低四个档次包装为妥。要有个性有特点,要喝酒内质统一起来,有利于消费者明确的选择,也有利于厂家和销售代理商确定销售地区、地点和销售对象。那种随“市场风”,随“炒风”,而忘却了身份、环境、销售对象,一味追求富丽堂皇跟着别人跑,是一种自杀品牌的行为,后果不可低估。
关于酒瓶现今市场上分为两大类,一位玻璃瓶,以为陶瓷瓶,就材质而言,前者是透明、晶莹照人、华丽高档;后者釉色可人,高贵典雅。但由于造型不同,会产生出格调高雅、富丽、豪华、粗犷,精细、朴素、敦厚、玲珑、笨拙等各种感觉。消费者对此就有好、坏、美、丑的评价。有时还附加对酒厂企业文化素质的贬褒。然而不少旧厂出品的酒,牌子不同,可瓶子确是一模一样,你装我灌,贴上标签就出厂。这种没有创牌子的思想,没有知识产权意识,没有专利登记的包装容器,泛滥成灾。难怪这些产品市场打不开,效益低下,其症结之所在,是根本没有打算创牌子。一个酿酒企业,要在市场上站住脚,必须争创名牌,站在企业文化的高度,狠抓酒的内质和酒瓶造型及包装设计,搞出自己的名堂出来,独树一帜。摹仿、追“星”都是没有出路的。只有创新,才能“独标高格”。在思想感情上,在文化素质上、要占上风,站得高、方能看得远,出品也就不凡。产品在市场上会经久不衰,立于不败之地。
南京印刷| 南京印刷厂| 南京印刷公司